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位於瑪家鄉與三地門交界之隘寮溪南岸,整座園區宛如散處山林的戶外原住民博物館,除了展出解說台灣九族的建築精神、衣飾工藝、生活型態等文化傳統外,更由於週遭山林優美、溪谷景致壯闊,從1987年正式開園以來,便成為三地門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。
文化園區海拔在145~220公尺之間,佔地82.65公頃,主要展現泰雅、賽夏、布農、鄒、魯凱、卑南、排灣、阿美及雅美等九族聚落的生活原貌,主要設施分成綜合建築、特殊展示、傳統聚落建築三大部分,又劃分為4個參觀區:迎賓區、塔瑪路灣區、娜麓灣區和富谷灣區。
迎賓區是遊客進入園內的第一站,包括文物陳列館、視聽館、工藝館、八角樓特展館、販賣部等。其中,文物陳列館主要展示台灣原住民食、衣、宗教、音樂、藝術等傳統文物;工藝館則有山地工藝品現場製作,遊客可清楚欣賞織繡、制陶、雕刻、編籃的手藝;八角樓特展館則不定期舉辦現代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展覽。
離開迎賓區,續行約半公里可抵塔瑪路灣區。塔瑪路灣是布農語“祝福”的意思,這裡將分佈北部山區的泰雅、賽夏,及分佈于東海岸的卑南、阿美、雅美等五族的傳統建築物(如住家、會所、穀倉、牲畜欄舍等),以聚落型態齊聚一處;其間還有一座即興演出的小廣場,由原住民文化員帶領遊客親身體驗傳統舞、樂的樂趣。附近設有一條長1.1公里的登山步道,高度120公尺,走來約需20分鐘,步道間蟲鳴鳥叫不絕,沿途並設有16處休息觀景點,可俯瞰園區、隘寮溪、三地門鄉及高屏平原全景。
娜麓灣區則以動靜並陳的方式,展現原住民的文化風采,設置有歌舞場、生活型態展示館、石板屋餐廳,和以手工藝為主題的“我們的教室”。歌舞場演出傳統中帶有改良意味的九族歌舞,每日有2~3場演出;生活型態展示館分為兩部分,一為以蠟像展示九族生活習俗,諸如阿美舞蹈、賽夏編織、布農籐編、魯凱婚禮的盪鞦千……等,另一為360度環形幻燈片放映劇場,播映各族的歌舞與民俗祭儀活動影片。石板砌成的“我們的教室”展示各種排灣族手工藝,並提供原住民風味餐,也舉辦各種深度之旅,團體遊客可在此預約手工藝教學、文化解說。
而位於園區最深處的富谷灣區,是取當地排灣族之地“bu gu ba Van”之意命名,區內展現布農、鄒、排灣和魯凱四族的傳統建築,其中有多幢表現排灣、魯凱頭目住家形貌的建物,有助於了解三地門,瑪家等本地族群的傳統家居生活樣貌。
欲遊覽整個文化園區,可以緩步健行方式,亦或搭乘免費的遊園專車。而登高俯瞰園區,青山翠巒間錯落著石板屋、竹屋、杉木屋、草屋,或高或矮,造型不一,加上散置其間的山地雕刻,處處表露著原住民的傳統軌跡,也讓人領略原住民文化的風情與韻味。此外,園區並不定期舉辦各項民俗活動,如豐年祭、打耳祭、成年祭等,提供遊客一趟原住民文化豐盛之旅。
文字說明資料來源:http://big5.huaxia.com/tw/zbtw/TaiWanShiChuang/ShiXian/PingDongXian/YuanZhuMinWenHuaXunLi/GBK/54453.html
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
目前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說法有兩類,一是主張原住民族的發源地在島外。一是主張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祖居地。前一種說法甚普遍,從語言、考古、文獻資料、神話傳說等方面論證原住民族祖先的起源地應是大陸東南沿海。學者甚至推測原住民族移入台灣的年代,例如賽夏族與泰雅族應是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先陶時代即來台,排灣族和卑南族則應是在東南亞巨石文化興盛時期移入台灣。而台灣是南島語族祖居地的說法,是較新的主張,這是許多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。不過這些論點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。
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
地址 | 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
電話 | (08)7991219.799355112-2 傳真 | (08)7993551
營業:週二~週日8:30-17:00(週一休園,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)
http://www.tacp.gov.tw/home01.aspx?ID=1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